来源 | 上海市胸科医院
作者 | 邝言斌(主治医师)
一、非小细胞肺癌的严峻现状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 85%。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呈上升趋势,给无数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吸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但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氡等)、遗传易感性等也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这使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全身性治疗手段成为了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选择。
二、化疗:传统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一)化疗的作用机制
化疗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增殖过程来发挥作用。它们可以作用于癌细胞的不同细胞周期阶段,例如破坏癌细胞的 DNA 结构,阻止其复制,或者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所需的蛋白质合成。常见的化疗药物如铂类化合物(顺铂、卡铂)、紫杉醇类(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对癌细胞发动攻击,旨在尽可能地减少肿瘤细胞数量,缓解肿瘤相关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二)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地位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中,化疗联合放疗能够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肿瘤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对于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疼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三)化疗的局限性与不良反应
然而,化疗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其对癌细胞缺乏高度特异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快速分裂细胞,如骨髓造血细胞、胃肠道黏膜细胞、毛囊细胞等造成损害。这就导致了一系列常见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等),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贫血相关症状和出血倾向;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摄入;脱发,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此外,还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等。这些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限制化疗的剂量和疗程,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三、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癌细胞的利器
(一)靶向治疗的原理
靶向治疗是基于对肿瘤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认识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与化疗的 “地毯式轰炸” 不同,靶向药物能够精准地识别癌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分子异常,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ROS1 融合等,并与之特异性结合,阻断肿瘤细胞生长、存活和扩散所依赖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 “定点清除”。这种精准性使得靶向治疗在有效杀伤癌细胞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二)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与疗效
并非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适合靶向治疗,其主要适用于携带特定基因突变或基因融合的患者。例如,EGFR 基因突变在亚裔、非吸烟女性肺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这类患者使用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往往能获得显著的疗效,包括较高的客观缓解率、延长的无进展生存期,且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维持。ALK 重排阳性的患者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 3% – 7%,针对这一靶点的克唑替尼等药物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后续还有更高效的二代、三代 ALK 抑制剂可供选择,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三)靶向治疗面临的挑战
尽管靶向治疗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肿瘤的异质性使得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基因突变或复杂的基因改变,这可能影响靶向药物的疗效或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其次,靶向药物价格相对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此外,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继发基因突变(如 EGFR – TKI 治疗后出现的 T790M 突变)、旁路激活等,使得原本有效的靶向药物失去作用,疾病复发进展。
四、化疗联合靶向:开启希望之门
(一)联合治疗的理论依据
化疗和靶向治疗作用机制不同,二者联合具有潜在的协同增效作用。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变肿瘤微环境,如破坏肿瘤血管、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这可能增强靶向药物的疗效。同时,靶向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特定信号通路后,可能使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更加敏感。例如,EGFR 靶向药物可使肿瘤细胞停滞在对化疗药物更敏感的细胞周期阶段,从而提高化疗的杀伤效果。
(二)临床研究证据
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有效性。在一些针对 EGFR 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中,化疗联合 EGFR – TKI 相较于单纯化疗或单纯靶向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部分研究还显示出总生存期的延长趋势。类似地,对于 ALK 重排阳性患者,化疗与 ALK 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也在探索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能够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三)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管理
然而,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由于两种治疗手段的叠加,可能出现更严重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因此,在实施联合治疗时,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胃肠道症状等指标,及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白细胞、止吐止泻药物对症处理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顺序,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五、患者的全程管理与未来展望
(一)全程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接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程管理至关重要。这包括从治疗前的精准基因检测,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联合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的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调整治疗剂量和方案;到治疗后的定期随访,监测疾病复发情况,以及对可能出现的耐药问题进行早期干预。通过全程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新的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不断研发,如新型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将化疗药物与靶向抗体连接,进一步提高对癌细胞的杀伤特异性;另一方面,对肿瘤生物学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开发更加精准的联合治疗策略,克服耐药性,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此外,免疫治疗与化疗、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也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有望进一步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在对抗非小细胞肺癌的征程中,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为患者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尽管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结局。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应紧密合作,积极面对疾病,共同为战胜非小细胞肺癌而努力。